一隻手,一隻閑不住的手,在互聯網上方徘徊。
  相對於看不見的手來說,這是一隻看得見的手。在看得見的手之中,它是一隻閑不住的手。馬雲給這隻手起了個名字,叫文件。他說,“有時候,打敗你的不是技術,可能只是一份文件。”
  馬雲講的文件是特指的,是一份正在征求意見的央行文件,其中設立了諸如“第三方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”之類的規定。
  互聯網是個新生事物,按接入年齡計算,剛滿20歲。互聯網金融還在吃奶階段。但這新生兒一齣生就野蠻生長,蠻力無窮。借助看不見的手,餘額寶還沒幾個月,就發展出幾千萬的用戶。這招來了看得見的手。
  當前圍繞互聯網金融,政府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看不見的手之間正在發生一場博弈。對不搞金融的人來說,講清楚這件事,頗為不易。打個比喻,好比拉伯雷《巨人傳》中的巨人小孩龐大固埃,還沒斷奶,“每一頓飯要喝4600條母牛的奶”,“他的牙齒是如此長大而有力,連銅盆也被咬去一大塊”。意見稿規定的轉賬限額,很像當年大人們對龐大固埃的反應:“人們看了此等情況,就用粗大纜繩把他捆綁起來。”
  看得見的手,有閑得住與閑不住之分。分寸之內的,是閑得住的。看得見的手這回直接指向的是金融風險,這是監管和規範的師出之名。互聯網金融有沒有風險?有風險。必要的監管和規範本身有合理之處,因此不能說央行一齣手就是閑不住。但過猶不及,如果對互聯網金融干預過分,閑得住的手就變成閑不住的手。
  分界在哪裡?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得好,政府監管要把握兩條底線:第一,對互聯網金融及新型支付監管的實施,不能以遏制創新、降低金融效率為代價;第二,監管的實施,更不能成為保護既得利益者的工具。
  讓我們來具體看一看這兩個方面。一方面,互聯網金融及新型支付是一種金融創新,雖然還有種種不完善,但它推動了利率市場化,有利於民生和中小企業,符合普惠金融的方向。另一方面,對抵制利率市場化的銀行家來說,無異於一場災難。
  在這兩個方面,政府在伸出看得見的手時,都需註意管好閑不住的手。
  首先,要明確金融創新的方向,不應遏制大眾創新。不應泛泛鼓勵金融創新,但一遇到自下而上真正的創新,就葉公好龍,惶惶不可終日,甚至如臨大敵。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可因急功近利而過分。
  現在有兩種金融創新:一種是自上而下的銀行精英創新;一種是自下而上的互聯網草根創新。人們經常容易重視前者而忽視後者。但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在《大繁榮》一書中的新近研究表明,“草根創新是19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創新的主要源泉”。互聯網金融的出現,使中國難得地成為“擁有草根階層的本土創新活力的國家”。其明顯的合理性在於,互聯網金融最終化解金融風險,要靠信息對稱。而信息不對稱,才是金融風險之本。可見互聯網金融具有治本的潛力。
  看得見的手如果抑制到這一點上,只看眼前而忽略長遠,就會失去分寸,顯得“閑得沒事”了。閑不住是現象,實質是歸納一國創新力衰退因素時費爾普斯批評的“金融界也流行急功近利的觀念”,即對金融風險只顧短期治標,而忽視利用大眾創新群策群力來治本。
  其次,我們看金融創新背後的利益之爭。互聯網金融一旦發展起來,從總的方向來看,相當於對銀行儲蓄釜底抽薪,必然觸及銀行的影子與影子銀行的利基;但無形中與中央強調民生的金融大政方針方向一致。在我國杠桿率已高達194.04(2012年)的情況下,央行捆綁互聯網金融這個“龐大固埃”,一定要慎之又慎。搞過頭,變成保護既得利益,又違拗中央大政方針,就不好了。
  我們看,遇到同類問題,故事里怎麼解決的。龐大固埃的父親卡岡都亞首先發現,綁住他兒子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,主張鬆綁,“人們不該把他撇在一邊,什麼東西也不給他吃”。最後,“命人解開他的鐵鏈”。
  大眾創新,又叫“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”,既關係民生利益,又是中國走向大繁榮之本。為了讓互聯網金融這一“龐大固埃”健康成長,政府要堅持群眾路線,管好閑不住的手。如果政府有卡岡都亞那種鬆綁的覺悟,一如既往那樣“尊重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”,中國未來就有希望在世界上譜寫出以“大繁榮”為主題的21世紀的《巨人傳》。  (原標題:管好閑不住的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k24gknt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